白酒不仅是中国人日常饮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在历史长河中更是以一种重要的文化元素的形式而存在,在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里 关于酿酒的探索从未停止,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乃至于近现代文明,在任何的社会环境下 我们一代代先民 ,都未曾间断用勤劳与创造力,诠释酒的奥义。
白酒不仅是中国人日常饮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在历史长河中更是以一种重要的文化元素的形式而存在,在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里 关于酿酒的探索从未停止,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乃至于近现代文明,在任何的社会环境下 我们一代代先民 ,都未曾间断用勤劳与创造力,诠释酒的奥义。
《史记·西南夷列传》记载,公元前135年(西汉建元6年),汉武帝刘彻使臣唐蒙出使南越(今广州),在南越王的宴席上,唐蒙尝到了今仁怀一带产的酒——枸酱酒。为取悦汉武帝,唐蒙绕道鳛部,取枸酱酒献给武帝,武帝饮后,觉得甘美异常,赞其“甘美之”,故有“唐蒙饮枸酱而使西域”之说,枸酱酒便是中国最早的酱香型酒。
至唐宋时期,酿酒之风遍布民间。茅台酿制的优质大曲酒“风曲法酒”盛行于市。宋人张能臣的《酒名记》,以此酒质量佳美而载入酒史。大约明末清初,以陕西移民带入酿酒技术,并以之为主体,融合当地的酿造技艺,逐渐发展为现在成熟系统工艺。
到了新中国成立后,为了振兴酿酒工业,轻工业部在1952年的时候举办了第一届评酒会。这次的评酒会虽然给酒行业带来了荣耀和声誉,但是因为当时对酿酒没有科学深入地研究,只能根据“品德优良”、“广受好评”、“历史悠久”等条件来评选名酒。

随着酿酒技术的不断提升研究人员发现,虽然都是白酒,但是由于原料、工艺、发酵设备、不同产出的白酒的差异很大,为香型的确立打下了基础。分别是:“酱香”、“醇甜”、“窖底”。
到了第三届全国评酒会(1979年)的时候,按照糖化发酵剂和将白酒分为5种香型,分别是酱香型、浓香型、清香型、米香型和其他香型,不属于前4种香型的白酒都统称为其他香型,这里面又包括兼香型、凤香型等。中国白酒从此开始有了香型的划分,并确立了各香型的风格特点。
涡酱酒,产地位于老子故里涡阳,安徽省西北部,地处华北平原南端,涡河中游,九州之中,有"皖北门户"之称。介于北纬33°27′至33°47′,东经115°53′至116°33′之间。好水好土,才能酿出好酱酒,气候处在暖温带南缘,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,季风明显,气候温和,光照充足,雨量适中,无霜期长,四季分明,气候适宜酿酒。酱香型白酒端午踩曲、重阳下沙的酿造顺应四季规律、遵循阴阳守恒,与老子“万物负阴而抱阳”的理念不谋而合。涡酱选用上等红缨子糯高粱为原料,原料坚实饱满、粒小皮厚,能经受住长时间多轮次翻造和蒸煮,糯性大,酒体历经三到五年的时间储藏,以此保证涡酱酒的品质可以达到最高水平。
喝酱酒品尝的不仅仅是酒体本身,还有悠久的历史、漫长的岁月,和在岁月中沉淀的心情。一束高粱在它成熟的那一刻,便开始仰望醇香。蒸煮、发酵、贮藏,每一个步骤都是再一次的发荣滋长。“不经一番寒彻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”,历经天时地利人和,酱香型白酒是自然与时光和谐共酿的产物。